9月7日《新聞晚報》刊發新聞,報道了市政協委員、我校教師孫海彬研究員參政議政,“抽查”提案答複情況,文章稱:
(記者 馮蘭蔺)申城垃圾裝運将啟用集裝箱
政協委員“抽查”提案答複 老港填埋場周邊環境有改善
申城垃圾裝運将啟用集裝箱
臭氣熏天、污水四溢……被視作“老大難”的浦東老港垃圾填埋場,今年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針對年初上海“兩會”中部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建議,市綠化市容局在書面答複中承諾,将采用集裝箱作業等新技術,改善該地區黑臭現狀。日前,市政協委員孫海彬等5人,針對答複進行了一次現場“作業抽查”。記者了解到,作為一項政協制度創新,今後,提案跟蹤将專門針對答複的落實情況,進行常态化民主監督。
“老大難”問題産生20年
“這裡的臭味明顯比年初來時淡多了。”日前,政協的小型視察車剛開進老港垃圾填埋場四期基地,市政協委員、上海電力學院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員孫海彬便欣喜地把頭探出窗外。
不遠處,是一座高高聳起的小山坡,上面植滿了綠油油的嫩草。綠坡西側,正被一大片黑色PVC塑料紙覆蓋着,石塊和繩鎖在此加固,它的下面是已填埋的垃圾山。打開窗戶,空氣中飄來一陣微微的臭味。随行的市容專家說,上海的垃圾含水量達30%以上,而這正是垃圾填埋後産生的滲濾液所帶來的味道。
24年前,老港地區被選為申城城市垃圾的主要掩埋地。目前,中心城區所産生的60%的垃圾,被運輸至此,日均處理量達8500噸,而去年一年的填埋量更超過3500萬噸。為城市正常運轉貢獻的同時,空氣、水體、土壤等一系列污染“副産品”,始終成為周邊居民诟病的重要因素。
答複與改進步驟同行
針對老港垃圾場所産生的系列問題,不少市政協委員曾多年提案。“我們學校所在的大學城,離老港垃圾堆場不遠。一到刮南風的時候,陣陣臭味撲鼻而來。”孫海彬告訴記者,在連續兩年提案後,今年終于在書面答複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原先暴露在空氣中的垃圾将改由集裝箱運輸,這也就意味着垃圾暴露時間減少,臭味将有望減輕。
同樣的,在年初上海“兩會”中提案建議盡快改善該區域環境的市政協委員張阿根,也在今年4月初,收到了來自市綠化市容局的書面答複。其中,也提到了老港垃圾填埋場正在進行的硬件設施改善,及生态修複項目。“新項目重點将滲濾液進行處理,填埋場西側還要建防護隔離林帶,這兩道‘屏障’建好後,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臭氣。”
收到類似答複的,還有市政協委員、浦東新區政協副主席戴群華等4位委員。現在,距收到答複已過近半年,老港堆場的情況改善得如何?經市政協提案委員會與幾位委員的商量,大家決定進行一次實地“作業檢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集裝箱碼頭已進入最後的機械組裝階段,而廠區西部的林帶也已在緊鑼密鼓的種植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莫過于臭味的減輕。”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秘書長李棟梁欣慰地舒展開眉頭。
提案答複要說到做到
“與其說是‘跟蹤’,不如說是一種‘再監督’。”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朱鋼如此解釋新創建的這項政協制度,“以往委員隻能在書面上看到的答複,現在‘搬’到了現場。這對政府部門更有效執行答複,也是一種督促。”
新啟動的提案跟蹤制度,将從即日起持續至今年12月。市政協将特别對提案中涉及事關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以及委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世博建設、手工業發展等20多個專題,開展小型多樣的跟蹤活動,涉及相關提案80多個。
屆時,提案答複說到做到,将真正成為民主監督的一部分。
(記者 馮蘭蔺)申城垃圾裝運将啟用集裝箱
政協委員“抽查”提案答複 老港填埋場周邊環境有改善
申城垃圾裝運将啟用集裝箱
臭氣熏天、污水四溢……被視作“老大難”的浦東老港垃圾填埋場,今年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針對年初上海“兩會”中部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建議,市綠化市容局在書面答複中承諾,将采用集裝箱作業等新技術,改善該地區黑臭現狀。日前,市政協委員孫海彬等5人,針對答複進行了一次現場“作業抽查”。記者了解到,作為一項政協制度創新,今後,提案跟蹤将專門針對答複的落實情況,進行常态化民主監督。
“老大難”問題産生20年
“這裡的臭味明顯比年初來時淡多了。”日前,政協的小型視察車剛開進老港垃圾填埋場四期基地,市政協委員、上海電力學院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員孫海彬便欣喜地把頭探出窗外。
不遠處,是一座高高聳起的小山坡,上面植滿了綠油油的嫩草。綠坡西側,正被一大片黑色PVC塑料紙覆蓋着,石塊和繩鎖在此加固,它的下面是已填埋的垃圾山。打開窗戶,空氣中飄來一陣微微的臭味。随行的市容專家說,上海的垃圾含水量達30%以上,而這正是垃圾填埋後産生的滲濾液所帶來的味道。
24年前,老港地區被選為申城城市垃圾的主要掩埋地。目前,中心城區所産生的60%的垃圾,被運輸至此,日均處理量達8500噸,而去年一年的填埋量更超過3500萬噸。為城市正常運轉貢獻的同時,空氣、水體、土壤等一系列污染“副産品”,始終成為周邊居民诟病的重要因素。
答複與改進步驟同行
針對老港垃圾場所産生的系列問題,不少市政協委員曾多年提案。“我們學校所在的大學城,離老港垃圾堆場不遠。一到刮南風的時候,陣陣臭味撲鼻而來。”孫海彬告訴記者,在連續兩年提案後,今年終于在書面答複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原先暴露在空氣中的垃圾将改由集裝箱運輸,這也就意味着垃圾暴露時間減少,臭味将有望減輕。
同樣的,在年初上海“兩會”中提案建議盡快改善該區域環境的市政協委員張阿根,也在今年4月初,收到了來自市綠化市容局的書面答複。其中,也提到了老港垃圾填埋場正在進行的硬件設施改善,及生态修複項目。“新項目重點将滲濾液進行處理,填埋場西側還要建防護隔離林帶,這兩道‘屏障’建好後,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臭氣。”
收到類似答複的,還有市政協委員、浦東新區政協副主席戴群華等4位委員。現在,距收到答複已過近半年,老港堆場的情況改善得如何?經市政協提案委員會與幾位委員的商量,大家決定進行一次實地“作業檢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集裝箱碼頭已進入最後的機械組裝階段,而廠區西部的林帶也已在緊鑼密鼓的種植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莫過于臭味的減輕。”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秘書長李棟梁欣慰地舒展開眉頭。
提案答複要說到做到
“與其說是‘跟蹤’,不如說是一種‘再監督’。”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朱鋼如此解釋新創建的這項政協制度,“以往委員隻能在書面上看到的答複,現在‘搬’到了現場。這對政府部門更有效執行答複,也是一種督促。”
新啟動的提案跟蹤制度,将從即日起持續至今年12月。市政協将特别對提案中涉及事關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以及委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世博建設、手工業發展等20多個專題,開展小型多樣的跟蹤活動,涉及相關提案80多個。
屆時,提案答複說到做到,将真正成為民主監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