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發掘青少年科普創作人才,壯大科普創作的後備隊伍;為讓科普創作在大中學生中開花結果,2006-2007年,作為上海科技節(科技活動周)的重點項目,共舉辦了兩屆上海市大中學生科普征文活動。兩屆征文活動共征集作品850篇,獲獎作品已彙編成《藍色的期盼――上海市大中學生優秀科普征文選》,并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部分獲獎同學申請并已成為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的學生會員。
2008年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學生聯合會主辦,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進會聯合本市有關媒體共同承辦的“災害與我們――2008 上海市大中學生科普征文”活動,即日起向本市大中學生征集科普作品。現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請各院系積極組織同學參與:
一、主題和内容:
主題:災害與我們
内容:圍繞主題分四個闆塊展開:
1. 災害的兩重性
災害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隻要人類生活着的地球仍在太空回旋,地球上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依然在活動,就随時會發生災害,這是它的自然性。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給人類帶來了較為豐富的物質生活和舒适的生活環境,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各種困擾,這是它的社會性。
2. 我國面臨的災害
我國是一個多災之國,按其成因可分地質災害、氣候災害、海洋災害和生态環境災害。
3. 災害與科技
科學技術不僅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的強大物質力量,同時又是減災、防災、消災、救災和重建家園的重要武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運用科學技術抵禦災害、減輕災害、保存自己的曆史。
4. 災害給我們的啟示
在多災多難的面前,人們必須認真反思,開展防災減災,牢記“天災八九是人禍”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警句,采取防微杜漸、趨利避害的措施,樹立災害意識,增強減災觀念。
二、體裁及要求
體裁:作品題材不限,字數1000~3000字以内。
要求:①根據主題闆塊自行選題和命題。②在科普征文的形式和結構設置中要求做到:自己搜集信息、自己進行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做出評價,使撰寫的科普作品不僅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将知識、技能、方法、人格教育融于一體。③文理通順,深入淺出,有理、有趣、有文采。應征作品須署名作者姓名和學校,包括:所在系、專業或班級以及學校地址、郵編、電話(上海市南彙區學海路28号,郵編:201300,電話:68020583);須署名作者家庭地址、郵編、及電子信箱。
三、報名方式
所有報名參賽者與2008年8月29日前将征文内容發送到 shiep_keji@126.com
四、獎項設置
征文設大學組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0名,并頒發獎金和證書。獲獎征文拟彙編成《大中學生獲獎作品選》。聯系人:葉劍飛 13564693696
上海電力學院大學生科技協會
2008年6月